加利福尼亚脑炎

加利福尼亚脑炎

概述:加利福尼亚脑炎(california encephalitis)是由抗原性相关的加利福尼亚病毒群引起的,经蚊虫媒介的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小哺乳动物如兔和松鼠,带病毒,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者多见,发病多见于15岁以下儿童。本病流行于美国西部及7~9月。

病因

病因: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和拉克罗斯、詹姆斯敦峡谷及雪靴野兔等病毒均为布尼亚病毒属,均可引起脑炎。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被受感染节肢动物叮咬之后,病毒在局部组织及局部淋巴结复制。病毒血症的发生与持续取决于神经系统外局部组织内病毒复制的阶段,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病毒的速度以及特异性抗体的出现,故而出现临床表现较大差异。
    肉眼所见大脑充血水种,并有广泛的神经细胞变性,脑组织多处有出血灶。显微镜检查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周围套”。有的胶质细胞增生和多形核白细胞堆积形成结节。病灶主要见于大脑基底节,脑干灰质和白质,也可侵犯小脑和脊髓。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潜伏期5~10天。轻者以发热、头痛、咽痛及胃肠道症状起病,13天内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7天内可消退。重者在24~48h出现惊厥、昏迷甚至中枢性呼吸衰竭,可有视神经盘水肿,但颅内压持续升高者较少见。病死率<1%。一般无神经和精神后遗症。

并发症

并发症:并发呼吸衰竭、视神经盘水肿、颅压升高。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中度升高,有时可达30×109/L。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采用对流电泳、电凝抑制试验,检测其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高。也可用抗体捕获ELISA法检测。

诊断

诊断:确诊依赖于血清学检查。取双份血清,采用对流电泳、电凝抑制试验,检测其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高。也可用抗体捕获ELISA法检测。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本病需要与西方马脑炎、单纯疱疹性脑炎、乙脑等鉴别。

治疗

治疗:无特效疗法,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严重脑炎者,抢救与乙脑相同。

预后

预后:病死率不到1%。

预防

预防:防蚊、灭蚊为主要预防措施。现无疫苗应用。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